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公开制度)
发布日期: 2019-06-01 10:59      来源: 区公安局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范围及相关规定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但有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犯罪嫌疑的除外:

       1、财产损失事故;

       2、受伤当事人伤势轻微,各方当事人一致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伤人事故。

       (二)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由一名交通警察处理,在固定现场证据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备当场制作条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三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送达当事人。

       (三)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不适用调解的范围:

       1、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2、当事人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

       3、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不适用调解的交通事故,交通警察可以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载明有关情况后,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当事人。


       二、适用一般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相关规定

       (一)一般规定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

       2、交通警察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人民警察证》,告知被调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向当事人发送联系卡。    

       3、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合法、及时、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

       (二)交通警察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的相关规定

       1、勘查事故现场,查明事故车辆、当事人、道路及其空间关系和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

       2、固定、提取或者保全现场证据材料;

       3、询问当事人、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现场不具备制作询问笔录条件的,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记录询问过程;

       4、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及时提取、采集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等,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利用交通工具实施其他犯罪的,应当妥善保护犯罪现场和证据,控制犯罪嫌疑人,并立即报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5、对涉嫌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驾驶车辆的人员,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及时抽血或者提取尿样等检材,送交有检验鉴定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车辆驾驶人员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不具备抽血条件的,应当由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出具证明。

       6、交通警察应当核查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等。

       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对在现场发现的交通肇事嫌疑人,经出示《人民警察证》,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7、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

       8、当事人涉嫌犯罪的,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扣押机动车驾驶证等与事故有关的物品、证件,并按照规定出具扣押法律文书。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

       对扣押的机动车驾驶证等物品、证件,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随案移送,并制作随案移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交人民检察院。对于实物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依法作出处理。

       (三)检验、鉴定相关规定

       1、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

       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对交通肇事逃逸车辆的检验、鉴定自查获肇事嫌疑车辆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2、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3、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鉴定机构确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确定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超过三十日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4、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检验报告、鉴定意见进行审核,除检验、鉴定程序违法或者违反相关专业技术要求,可能影响检验报

    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质和条件的;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故意作虚假鉴定的;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检材虚假或者检材被损坏、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其他可能影响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情形外在收到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之日起五日内,将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5、当事人对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有异议,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应当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原办案单位应当重新委托检验、鉴定。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不具有上述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由原办案单位作出不准予重新检验、鉴定的决定,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6、同一交通事故的同一检验、鉴定事项,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四)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相关规定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3、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尚未侦破,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当事人书面申请后十日内,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确定各方当事人责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受害方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以及受害方当事人的责任。

       4、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除依法不应当公开的内容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并做好记录。

       5、发生死亡事故以及复杂、疑难的伤人事故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前,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公开调查取得的证据。证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当事人不到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记录。

       6、道路交通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成因无法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7、由于事故当事人、关键证人处于抢救状态或者因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及时取证,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案件基本事实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时限可中止计算,并书面告知各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但中止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当中止认定的原因消失,或者中止期满受伤人员仍然无法接受调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五日内,根据已经调查取得的证据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

       8、当事人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证据材料,但证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复制的证据材料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专用章。

       (五)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相关规定

       1、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当事人逾期提交复核申请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同一事故的复核以一次为限。

       2、复核申请人通过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的,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二日内将复核申请连同道路交通事故有关材料移送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申请人直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五日内提交案卷材料。

       除当事人逾期提交复核申请的情形外,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即为受理之日。

       3、复核审查期间,申请人提出撤销复核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复核,并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

       4、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复核结论后三日内将复核结论送达各方当事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应当召集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论。

       5、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重新调查、认定的复核结论后,原办案单位应当在十日内依照本规定重新调查,重新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撤销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原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重新调查需要检验、鉴定的,原办案单位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重新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重新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原办案单位应当送达各方当事人,并报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

       (六)损害赔偿调解相关规定

       1、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十日内一致书面申请。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应当公开进行,但当事人申请不予公开的除外。

       3、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日期开始调解:

       (1)造成人员死亡的,从规定的办理丧葬事宜时间结束之日起;

       (2)造成人员受伤的,从治疗终结之日起;

       (3)因伤致残的,从定残之日起;

       (4)造成财产损失的,从确定损失之日起。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调解申请时已超过前款规定的时间,调解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开始。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调解开始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当事人约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并于调解时间三日前通知当事人。

       4、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

       经调解各方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5、不予调解的情形:

       当事人申请超过法定时限或者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调解)通知书》,说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调解的理由和依据,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6、中止调解的情形:

       (1)调解期间有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

       (2)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的;

       (3)一方当事人调解过程中退出调解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记录在案。


       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

       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计算表


    赔偿项目

    计算公式

    医药费

    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治疗费等收款凭证所载费用之和

    误工费

    A类:受害人有固定收入

    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赔偿

    B类:受害人无固定收入(受害人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

    公式=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X(元/年)×误工期限(天)÷365(天)

    C类:受害人无固定收入(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

    公式=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X(元/年)×误工期限(天) ÷365(天)

    护理费

    护理人员有收入

    (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

    护理人员有固定收入

    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赔偿

    护理人员无固定收入

    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X(元/年)×误工期限(天)÷365(天)

    护理人员无收入或雇佣护工

    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元/天)×护理期限(天)。 护理期限:1 护理至受害人恢复自理能力为止;2 因伤致残不能恢复的,护理期限结合受害人年龄、健康状况等确定合理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交通费

    正式票据所载实际交通费用之和

    (包括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票据所载事项应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吻合)

    住院伙食

    补助费

    1、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2、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此时住院伙食补助费还包括受害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

    丧葬费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6(月)

     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等级确定;因伤残未导致实际收入减少对残疾赔偿金作适当调整)

    受害人为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符合按照城镇居民索赔条件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年)×{20-(实际年龄-60)}年×伤残赔偿系数;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年)×5(年)×伤残赔偿系数;

    受害人为农村居民

    ≤60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20(年)×伤残赔偿系数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20-(实际年龄-60)}年×伤残赔偿系数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5(年)×伤残赔偿系数

    死亡赔偿金

    受害人为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符合按照城镇居民索赔条件)

    ≤60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年)×20(年)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年)×{20-(实际年龄-60)}年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年)×5(年)

    受害人为农村居民

    ≤60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20(年)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20-(实际年龄-60)}年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5(年)

    ≤18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元/年)×(18-实际年龄)÷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60周岁

    (被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0(元/年)×20(年)×伤残赔偿指数。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元/年)×{20年-(实际年龄-60)}÷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元/年)×(年)5÷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18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 X(元/年)×(18-实际年龄)÷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60周岁

    (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X(元/年)×20(年)÷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60-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X(元/年)×{20年-(实际年龄-60)}÷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75周岁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X(元/年)×5(年)÷扶养人数×伤残赔偿指数。  

    精神损害

    抚慰金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经济赔偿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

    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赔偿标准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6条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三十二条规定:“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继续给付护理费、辅助器具费或者残疾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至十年。”

           残疾辅助器具费以补偿伤者的实际损失为目的,对使用年限具有显著可能超过二十年的伤者,其残疾辅助器具费应当按照伤者的实际使用器具的单价计算至平均寿命七十周岁。

           若残疾者在年满七十周岁前便死亡的,对于未实际发生但侵权人已经支付残疾辅助器具费,应当由残疾者一方返还给侵权人。

    财产损失

           根据估损清单及相应财产有效凭证主张(包括车辆维修、施救损失;车载货物损失;经营车辆停运损失;非经营车辆替代支出的交通费等)。


       四、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和监督电话

       1、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10。

       2、监督电话:

       交管局事故处:23368069; 和平支队:23398244;

       河西支队:28041901;     河东支队: 24335600;

       河北支队:24030901;     红桥支队: 27716996;

       南开支队:27369994;     高速一支队: 60818918;

       东丽支队:24998220;     津南支队:  88513152;

       西青支队:27931000;     北辰支队: 86888005;

       滨海支队:25321420;     蓟州支队: 29142821;

       宝坻支队:29241356;     武清支队: 29343625;

       宁河支队:69591502;     静海支队: 28942223;

       天津港支队:25701120;   机场支队: 24906512。



    事故民警八不准

       一、不准对当事人“冷、硬、横、推、拖”;

       二、不准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收受财物或接受宴请;

       三、不准指定汽车修理厂维修事故车辆;

       四、不准超时限委托检验鉴定或不履行检验鉴定职责;

       五、不准弄虚作假制作法律文书;

       六、不准利用存车、修车等谋取私利;

       七、不准延误移送交通肇事刑事案件;

       八、不准延误移送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手续。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